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

“扶贫车间”为贫困山村带来脱贫希望

2018-12-26 09:41
来源:中国财经观察报

彭水县就业扶贫车间工作场景。 受访者供图

新华社重庆12月25日电(记者赵宇飞)在中国武陵山区深处的重庆彭水县郁山镇,45岁的陈德惠家中有三个孩子正在上学。她被认定为建卡贫困户。

直到今年初,县里一家服装厂将就业扶贫车间建到了郁山镇白马社区。陈德惠成为“扶贫车间”的一名产业工人,车间实现计件工资制,她每月能收入3000多元。根据中国现行的脱贫标准,陈德惠即将摆脱贫困。

“丈夫两年前去世了,我要照顾三个孩子,没办法外出务工,扶贫车间让我既能在家门口就业,又不耽误照顾孩子。”陈德惠说。

2013年起,中国启动新一轮脱贫攻坚,承诺到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。彭水县所在的武陵山区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,也是中国新一轮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。

与陈德惠同时在“扶贫车间”工作的40多人中,共有12人是建卡贫困户。彭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张国甫说,“扶贫车间”让贫困户就近就业,将贫困村的剩余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,满足其“挣钱顾家两不误”的需求。

彭水县正在对贫困人员开展刺绣等技能培训。受访者供图

数据显示,2013年至2017年,中国每年减少的农村贫困人口都超过1000万人。当前,中国新一轮脱贫攻坚已进入冲刺期,脱贫攻坚成本越来越高、难度越来越大。

“扶贫车间”被认为是中国就业扶贫的创新探索,为帮助剩下的“贫中之贫”“困中之困”稳定脱贫提供了新思路。据统计,中国已建成4万余个“扶贫车间”,通过为贫困户解决就业问题,已带动20余万人摆脱贫困。

与陈德惠一样,彭水县大垭乡冬瓜村建卡贫困户向福群,近两个月来几乎每天都来到村里的“扶贫车间”——重庆启航箱包有限公司冬瓜村分厂上班。

50多岁的向福群患有多种慢性疾病,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,而在“扶贫车间”,经过技术培训学成了缝纫技术,如今她每月能挣到2000多元。

“此前,我由于身体不太好,农活儿干不了,年龄超过50岁再外出务工也不现实,只能在家里闲着。”向福群说。

冬瓜村党支部书记李永全说,“扶贫车间”将有效改善贫困家庭的生活状况,还将壮大村集体经济规模,促进村级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。

一名工人正在彭水县就业扶贫车间中工作。受访者供图

“扶贫车间”多由地方政府支持企业建设而成。重庆帅帅服装纺织厂已在彭水县建成两个“扶贫车间”。“政府部门给每个车间提供了几十万元的补贴,还帮助企业对工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。”企业负责人刘秀娟说。

在刘秀娟看来,“扶贫车间”在解决贫困户脱贫问题的同时,也为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带来机遇,是一个多方共赢的举措。

“以前,我们因为招工困难而不敢轻易扩大生产规模,两个‘扶贫车间’为我们提供了100多名工人,破解了人力短缺的难题。”刘秀娟说,企业今年预计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,比去年大幅提升,产品销往美国、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。

“扶贫车间”是中国通过就业带动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张国甫说,就业扶贫的内容还包括支持贫困人员自主创业、贫困人员技能培训,以及为贫困人员开发生态护林、道路维护等公益性就业岗位等方面。

数据显示,2015年以来,彭水县已累计培训2.3万余人次,提供创业贴息贷款566万元,帮助61名贫困人员创业,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3511个,从事公益性岗位的贫困人员人均每年增收1万余元。

“结合实际情况,努力让贫困人员掌握谋生技能,为贫困人员创造就业岗位,将为深度贫困山村带来脱贫的希望,对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也具有重要意义。”张国甫说。

责任编辑:刘飞

热门推荐